31 Mar

新YouTube 頻道

紅媽發現臉書分享Video 實在不好用,所以最近決定把跟小孩教育相關的視頻放到YouTube上。這是紅媽的頻道,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訂閱ㄛ :)

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

第一個影片放了紅孩兒還在練習中的海頓D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協奏曲。曲子還有許多需要精進的地方,日後等他進步多一點,再將進步版跟大家分享!

 

*更多動態,歡迎來紅媽臉書專頁坐坐:https://www.facebook.com/cardinalbabyblog

*喜歡聽紅孩兒音樂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

27 Mar

挑戰海頓

距離紅媽上次PO文有關紅孩兒學鋼琴轉眼間已經過了兩個多月了。紅孩兒的鋼琴又進步了許多。那天Google Photo跳出一年前去鋼琴老師那邊上課的照片,我才發現,對ㄟ,紅孩兒也在老師那邊待了一年了。扣掉中間我們回台灣過了兩個月暑假(台灣的娘家剛好有台琴,所以暑假這段時間我們就自己在家練習),我們在老師這邊學了十個月了。

老師十一月的時候告知紅孩兒可以參加四月的鋼琴演奏會(這次新冠肺炎,不知道要延期多久了)。許多鋼琴教室每年大多會辦兩場演奏會,每個學生會依年紀與能力參加不同梯次的演奏會。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會有上台表演的機會,除了培養小孩台風,也可以順便讓家長驗收一下學習成果。紅孩兒鋼琴老師的鋼琴演奏會是跟其他鋼琴教室的老師一起合辦,場地通常比較正式,也不是每個小孩都會被邀請參加(紅媽後來才知道)。上次要決定演奏會的參加學生時,紅孩兒才在老師那邊學了短短的四個月,對於上台演奏這件事完全無感。我還記得當時老師問他要不要參加時,他大辣辣的回答:不~要~ 。紅媽覺得,彈琴是一條很長的路,小小孩如果不想上台表演,強逼也沒意思,所以就作罷。反正,演奏會未來一直都會有機會的。

決定不參加後,老師還是鼓勵我們到現場去當聽眾,所以我帶著紅孩兒一起去聽。聽完以後,紅孩兒發現原來成果分享演奏會就是這麼個回事,一點也不可怕,演奏完後會場還有餅乾可以吃,開始後悔自己為什麼沒參加。紅媽一句話都沒說,演奏會完畢,紅孩兒就興沖沖地告訴我下次他也要參加演奏會!(或許他是覬覦會後的餅乾?難道他不知道那是大家都可以吃的嗎?哇哈哈)。

過了幾個月我們就被告知要開始準備下一場演奏會曲子了。老師在紙上寫下三首歌的名字,要紅孩兒將這三首歌聽過一次,自己決定挑哪一首當演奏曲。必須說紅媽雖然小時候學過鋼琴,但對這三首歌完全不熟啊。老師當時寫在紙上(下圖)時,紅媽以為就是一般短版簡化版的鋼琴協奏曲(concerto)。紅孩兒 Alfred Level 5 的書就有幾首這種簡化版的協奏曲,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回家後,我上YouTube 找出這三首歌,跟紅孩兒一起聽。聽的時候,我—震—撼—到了。我還不大相信這是老師要兒子彈的曲子。或許我誤會老師了?老師的意思應該是看兒子喜歡哪首歌的旋律,然後會有一個改良(簡單)版的譜給他彈?我明瞭紅孩兒的鋼琴就他年紀來說,算是進步很快的,但是我從來沒想到過他現在要彈的可是必須要有一個陪彈者(Accompanist) 幫他彈協奏曲中管弦樂的分部的鋼琴曲啊!

這三首歌,每一首聽起來都不—簡—單~~

演奏會自選曲選擇

演奏會自選曲選擇

聽了這三首協奏曲後,紅孩兒決定他比較喜歡海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我們跟老師確定曲目後,再次確認要買的譜是哪個版本(事到如今我還在想老師要我們買的版本應該是適合小小孩的特別版本)才網路下單。一個禮拜後收到譜,沈甸甸的,總共是四十六頁的協奏曲!這是貨真價實的協奏曲,沒有簡單版本!紅孩兒演奏會只需要彈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但是,第一樂章也有二十頁之多!據老師說,她的學生大多是花六個月的時間來練好這些大曲子,我完全同意。這些曲子對小朋友來說都不簡單,真的需要花很多精力練習!

我還記得拿著這本厚厚的海頓曲子第一次上課時,我又問了老師:這首歌,對紅孩兒來說似乎跟之前彈的曲子落差很大?(言下之意:這曲子對六歲小孩來說太難了吧!)老師淡淡的回:是很大的 jump,但是紅孩兒做得到。(紅媽:蛤?!)

紅孩兒之前彈的曲子都是 Alfred Book 5 裡的曲子,每首歌大概是兩頁(而且音符都印的大大的),一個禮拜就可以練起來讓老師驗收。這首協奏曲,單單第一樂章就有二十頁,音符也都比他之前看過的樂譜小很多,所以這次打怪一次也升太多級了(登愣!)

很厚的海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紅孩兒的第一首大曲子

很厚的海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紅孩兒的第一首大曲子

從十一月底接下來到一月底,總共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就在練習海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度過了。一月時,紅孩兒大致掌握了曲子的基本架構。算是會彈了,但是會彈跟彈得好是兩回事。一月彈這首協奏曲時還是常出錯,拍子也不穩,現在三月了,進步很多了。

老師在一月中旬時,也請紅媽買六本書,開始讓紅孩兒有更多古典樂的訓練。老師覺得離四月的演奏會還有許多時間,所以可以加入其他的曲子,讓練習多點變化。這六本書分別是:

  1. Clementi Sonatinas
  2. Bach selections from the 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
  3. Burgmuller Opus 100
  4. Kuhlau Sonatinas
  5. Lyric Moments Book 1 by Catherine Rollin
  6. Lyric Moments Book 2 by Catherine Rollin
紅孩兒新進的鋼琴書

紅孩兒一月底新進的鋼琴書

於是,從一月底開始,我們除了繼續加強海頓的D大調協奏曲外,也讓紅孩兒從這六本書自己挑幾首想彈的。蜜雪兒老師(紅孩兒鋼琴老師)的風格真的很適合紅孩兒,給了他許多自主權。她告訴紅孩兒這六本要彈哪一本、哪一首,都自己決定(紅媽:蛤?!)紅媽小時候學鋼琴時,印象中一次就是兩、三本書混著練。當時的老師,基本上遵循一個系統,哪些曲子先彈,再進階到哪些曲子,每個小朋友教法都差不多。彈得好的小朋友無非也是在相同的系統裡進度超前。

但是,紅孩兒鋼琴老師的「系統」說不上是我小時候循序漸進的系統。蜜雪兒老師真的很自由派!例如:從原本習慣只彈兩頁的曲子跳升到一次要彈二十頁的大曲子,然後接下來一口氣加了六本書,隨便孩子Mix and Match,真的很自由。

從一月底到現在,我就照著老師說的,讓紅孩兒自己挑本子、自己挑曲子彈。兒子翻了一輪,決定了布爾格繆勒的曲子在這六本當中是最簡單的(蛤?!)所以只挑這本裡面的歌彈(按:孩子自己選曲還能怎麼選?要是我我也挑簡單的,哈哈哈)。過了幾個禮拜後,我鼓勵他試試別的本子,所以他彈了幾首巴哈曲子,也彈了一首庫勞的奏鳴曲,後來還是決定布爾格繆勒最簡單(登愣?!)就回去彈布爾格繆勒,彈到現在整本都快沒歌可彈了,只好又回去庫勞。現在三月底,我好不容易等到兒子開始試彈克萊門蒂的曲子了!(撒花)。一彈克萊門蒂,紅孩兒才發現自己與克萊門蒂相見恨晚呀,克萊門蒂曲風輕快,很適合愛彈快歌的他。蜜雪兒老師這種自由派教法,不只紅孩兒喜歡,紅媽也很喜歡,我喜歡,是因為這樣的教法真的很適合我家兒子的個性!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我和兒子成天都關在家,所以也有比較多時間練琴。近期我應該會開始錄一些他平常練習的曲子,到時候再跟大家分享 :)

*更多動態,歡迎來紅媽臉書專頁坐坐:https://www.facebook.com/cardinalbabyblog

*喜歡聽紅孩兒音樂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

 

23 Mar

疫情新聞,心情有感

今年暑假我從台灣帶回兩台安博盒子,原本只有在週末的時候會看安博盒子裡的電影,但自從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我每天都會看台灣新聞,滑手機的時間也增多,美國三月開始大爆發期間,我更是每天都會忍不住想查我住的地方最新確診人數,加州狀況,等等。

從上星期五確定小孩停課,到星期一州長頒布就地避難後,我的心情從安心(因為小孩總算不用擔心可能在學校感染)到開始有點希望(因為美國總算動起來了,民間政府開始也開始積極檢驗)到堅定(這段時間我們一定要宅在家,為減輕醫療系統負擔盡一份力),到昨天,美國一躍成為第三大感染國,截至目前為止,四萬兩千人確診,五百一十五位死亡案例,真的很令人心痛。即便我有預期美國因為之前欠缺檢測,所以接下來隨著檢測數量增加,新增案例將快速攀升;即便我知道這波疫情,勢必會影響到許多人的生計;但當所有預期的事,像一齣已知道劇情的戲碼,緩緩拉開戲幕,在我眼前一幕幕的上演著,真的讓心情掉入深淵。

我在想,或許我應該從新聞脫離幾天。今天晚上,我決定從新聞跳脫,做一些自己可以開始做的事。我傳了訊息給紅孩兒的鋼琴老師。問他過去這一個禮拜好不好。我知道老師是一位不太會用科技的人,所以她勢必已經一個禮拜沒收入了。我主動告訴她我可以先預付以後的學費。本來我還擔心自己這樣做老師會不會 feel offended,畢竟,她是位名師,半小時收費九十美金,搞不好經濟狀況很好呢,呵呵呵。但是,不主動問總覺得心裡不踏實,萬一,老師其實真的是需要幫忙呢?所以我想了想還是問了,就不管老師會不會覺得我也太小看她了。

沒想到,老師馬上回我訊息,她謝謝我替她想,也跟我說這波疫情看似還會很久,她希望她可以撐過來。我好高興我有問呀~更讓我高興的是,不太會用科技的老師,也告訴我今天剛好也是她第一天開始使用視訊軟體ZOOM上課。她本來不是很信任視訊上課的,但是現今情勢,似乎也只能這樣讓老師能繼續有些收入,所以我們下禮拜要開始跟老師視訊上課了!雖然我也不知道效果好不好,但是,能夠幫忙老師,我也覺得很快樂!

*更多動態,歡迎來紅媽臉書專頁坐坐:https://www.facebook.com/cardinalbabyblog

*喜歡聽紅孩兒音樂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

16 Mar

紅孩兒的塗鴉

因為新型冠狀肺炎導致我們學區開始停課,這星期是紅孩兒在家自學第一個禮拜。朋友圈許多人紛紛分享了自己孩子訂的自學時間表規劃。於是乎,我忽然想到我家紅孩兒也曾經有做過時間表呀!

紅孩兒是一個很會做時間表的人。從小到大,他對於時鐘,畫格子,塗鴉一直很有興趣。所以,早在五歲時期,他就會畫類似這種圖:作息表

他常常信手捻來,就可以洋洋灑灑寫下一張這種作息表,有一陣子還天天畫。大家看到這些作息表,一定以為他很上進,但是,他其實就是喜歡寫時間數字、畫格子跟圖表。我們家沒有一天是照他規劃的進行Screen Shot 2015-01-14 at 11.18.47 PM。這次疫情,看到朋友們在規劃作息表,我只能佩服。在我家,我們從來沒有照表抄課(因為無法執行)。我們的原則是,每天必須把需要完成的事做完,什麼時候做,則是孩子的自由。作息表上的事都不做,只顧著畫作息表也沒關係 (就說他的作息表是塗鴉吧),只要一天結束前,該做的事都有完成即可 。

回到塗鴉,別人家小孩喜歡畫人,畫風景,紅孩兒就是喜歡畫地圖、儀表板、作息表啊。有人家有像我家紅孩兒一樣畫的東西很另類嗎?好希望幫他找到個同好啊~

Screen Shot 2020-03-16 at 4.58.24 PM

地圖GPS

Screen Shot 2020-03-16 at 5.00.47 PM

儀表板和按鈕們

*更多動態,歡迎來紅媽臉書專頁坐坐:https://www.facebook.com/cardinalbabyblog

*喜歡聽紅孩兒音樂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

13 Mar

新冠肺炎有感

西元二零二零年一月三十一號,這天我在臉書分享了我們 Santa Clara(聖塔克拉拉)郡第一起新冠肺炎案例的新聞。其實,早在疫情剛在亞洲爆發時,我的神經就繃很緊了。2003年的SARS對我而言,還記憶猶新。在SARS所經歷的一切,有些細節或許已忘了,但是,那份身心靈繃緊的感覺,循著記憶的河流,還是會回來的。就像是生物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或像是學騎腳踏車,一但學會了,不管過多久沒騎,一踩上去,記憶還是在的。

從一月底開始,我就停止讓小孩跟我上超市、圖書館、其他任何人多的室內空間。我去圖書館幫小孩借書時,也會一次借多一點,避免短時間再回圖書館換新書。盡量上網買菜,真的必須去超市買菜也都是用最快的速度採買,跟別人保持距離,不敢碰口鼻,一出超市立刻消毒自己的手。從一月底到現在三月中,我們全家除了因為小孩學校在二月有一星期的mid-winter break有開車旅行外,幾乎都只有在郊外或公園走走。即便在郊外與公園,我也是告誡小孩不要跟其他人靠太近,要保持適當距離。當時二月決定要開車旅行其實我也不是很放心,實在是因為剛好老公那時候離開舊公司,準備三月要開始新公司上班,小孩又剛好有放長假,老公很希望我們全家可以在他上新班前出去走走,如果不利用這個全家都剛好有假的時期出遊,老公等於都沒有玩到就又要開始上班了,真的也很可憐。所以後來我們決定去一個農莊(Carmel Valley Ranch) 住幾天再到Paso Robles酒鄉玩幾天,這些點都算是空曠的區域。當時美國還算一片祥和,歐洲也還沒爆發,但是,我已經刻意選擇不搭飛機旅行,避開人潮多的密閉空間了。果然,有經歷過SARS洗禮的人的第六感是準的。

二月一號,我請小孩戴口罩去上學,紅孩兒乖乖戴上,結果一到教室門口,一些小朋友覺得新奇,問他為什麼要戴口罩,他害羞就脫掉了。我當時還很天真的請老公寫了一封信給學校家長的信箱群組請大家注意這個疫情,順便說明除了洗手,戴口罩在亞洲是很普遍防疫的一環。原本是希望會看到更多家長或孩子戴口罩,但終究沒有人戴。一些警覺性比較高的家長有在群組附和大家應該要小心,但也有許多家長覺得沒那麼嚴重,有些人說在美國得到新冠風險很低,他們比較擔心流感;甚至有人回:就算生病了,我們處的區域是全美最富有的區域之一,醫療設備完善等等 (我也懶得網上跟他辯論醫療超載的觀念了);更有人指出這些新聞都是製造恐慌。

我們學校的家長,很多是高知識份子,所以看了大家的回應,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這波疫情,在矽谷,很可能擋不住,因為太多人都太大意了。每天接孩子上學,我都問他:今天班上有同學咳嗽嗎?心中的無力感很大。因為,如果答案是有呢?美國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所以如果有,代表自己的小孩已經可能暴露到風險了。我也很想將孩子留在家,但是,學區會將擅自在家(即便是自學)的孩童記曠課。曠課過多將被視為習慣性逃課(habitual truant)。根據加州法律,習慣性逃課的話父母與小孩是有可能受刑責的。我了解矽谷有許多雙薪家庭,我也瞭解公立學校有許多弱勢團體,如果沒有學校可以讓小孩上學父母上班,有可能會讓弱勢家庭的經濟受到極大的波及(許多弱勢家庭小孩是要去學校才能吃到政府補助的午餐)。也有人指出加州公立學校因為會依照學生出席率拿到補助,所以如果關校會影響經費。我盡量去理解,因為我明白學區行政人員需要做的許多考量有些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但是,身為疫情重災區的Santa Clara區(直至今日已有七十九例確診),一直到昨天都還是將想自學的孩子算曠課,令人無言。在疫情蔓延當下,我們的學區真的動得太慢了。我明白公共政策不是說改就能馬上改的,牽扯到許多層面,都需要時間。但是老實說如果大家能有危機意識,二月到今天三月中旬,一個半月的時間,我們難道連一個自學在家可以不算曠課的共識都沒辦法達成嗎?我理解遲遲不關校有學區自己的考量,也需要時間消化各方意見,但是在等待的日子中,重災區竟然還不允許家長陪孩童自學,非得算曠課,真的是令我無言。

總算,今天Santa Clara 宣布要關校三個禮拜了,加上緊鄰之後原本就有的一個星期春假,總共有四個禮拜。不管是不是為時已晚,太慢做總比不做來得好,起碼接下來我不用每天心驚膽跳的送孩子上學了。

Santa Clara 今天宣布停課

從一月到現在,我每天都在關注疫情,觀看亞洲和歐洲國家的疫情變化。我所在的北加州在二月一日川普封境之前,可是每一天就有三班武漢直達的班機啊,從大陸其他地方來的班機更不用說。一月二十五正值農曆新年,矽谷有許多家人在中國的家庭,我相信整個一月份從中國過來探望親人朋友的為數眾多。至於為什麼一月到三月,美國似乎都沒有嚴重疫情傳出?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沒有檢驗!許多沒有醫療保險的外國人我相信很多都是撐到最後一刻不會就醫,亦或回自己國家後才就醫。這段期間,社區傳染早已開始。美國疏於檢驗這件事,背後應該有很多經濟與政治考量(大選在即),我想就無須贅言。但總地來說,就是決策者輕忽這次疫情,決策過程中,其他議題都似乎比檢測來得重要,導致看到歐洲爆開,美國總算拖到不能再拖,才意識事情大條,開始採取行動。

美國多數民眾也沒有抗疫經驗,單純遵照WHO與CDC指示行事。事實證明,跟著WHO與CDC走,根本就是慢三拍啊(已經不是慢半拍可以形容了)。很可惜,疫情在三月開始才比較受到大家注意,而我們整整錯過了一個多月的寶貴防疫時間。

這次經驗,我看到了很多人選擇相信政府,卻因為這樣的相信,將社區暴露在風險中。我也看到,許多人從眾,怕麻煩,選擇住在粉紅泡泡,總覺得最壞的情況不可能會發生,催眠自己:美國風險低,流感死更多人,新冠致死率不高...等等。又或是,基於現實考量,不想即時面對:關學校會給雙薪家庭和弱勢家庭帶來經濟衝擊,所以不應關;即便這是合理的論點,這些論點不應該是給我們維持原有生活方式的通行證!舉雙薪或弱勢家庭為例,每一戶應該都要想清楚當有一天真的得關校的話,我準備好了嗎?有人可以幫忙顧小孩嗎?沒有的話事不是開始要跟周遭的朋友討論如何輪流幫忙?覺得自己感染風險很低的人,有沒有想過當你繼續過你正常的日子,而參加大型聚會時,周遭與你接觸的人將因而增加感染風險,醫療系統將因病人極速增多而垮台,導致免疫系統不好的人或老年人無法受到良善的醫療照顧(現今義大利的慘況)。這場仗,是每個人的責任!不是只有政府。也因此,我的心境,從對美國政府與Santa Clara 的行政人員龜速生氣,到現在的平靜:I own this, too! (我自己也有責任!)

美國,是一個樂觀可愛的國家,就是因為樂觀,所以可愛。的確,樂觀在這次疫情上真的是雙面刃(笑)。但我相信當每個人民意識到這份公民責任,我們可以做更多,趨緩疫情 (網路上已經很多人鼓吹大家flattern the curve:讓感染曲線趨緩)。這禮拜開始,我也開始看到愈來愈多人和私人企業動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政府。CDC不夠檢測?民間團體開始開放檢測了。政府龜速?企業先主動發起在家工作,大家也集資幫助因疫情受影響的弱勢家庭。雖然我們起步晚了點,但我們還有很多可以一起努力的。這時候,口水戰沒有用,我們需要的是站在同一陣線!

這一刻,我很感恩老公跟孩子下禮拜可以在家裡上班跟上課。再怎麼不方便,我覺得我很幸運。幸運的是,我們一家都還健康;幸運的是,接下來三個禮拜不用擔心小孩上學可能受到感染或是帶病毒回家;幸運的是,我住的地方網路購物都很方便;幸運的是,還是有網路可以跟親友朋友互相打氣;雖然疫情嚴峻,但我愛的家人都在,我很滿足。我也深深盼望,所有醫療人員以及因為這次疫情影響到家裡經濟的家庭都能夠撐過來,大家都能安全地度過這次危機。加油,美國!

*更多動態,歡迎來紅媽臉書專頁坐坐:https://www.facebook.com/cardinalbabyblog

*喜歡聽紅孩兒音樂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Cardinal Baby Channel